定风波
宋·苏轼
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。
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
已而遂晴,故作此词。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
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译文
三月七日,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。
雨具先前被带走了,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,只有我不这么觉得。
过了一会儿天晴了,就创作了这首词。
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,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,一边悠然地行走。
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,有什么可怕的?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,照样过我的一生。
春风微凉,将我的酒意吹醒,寒意初上,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。
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,回去吧,对我来说,既无所谓风雨,也无所谓天晴。
作者简介
苏轼(1037年-1101年),宋代文学家。字子瞻,一字和仲,号东坡居士。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嘉祐进士。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,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,贬黄州。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,曾出知杭州、颖州,官至礼部尚书。后又贬谪惠州、儋州。多惠政。卒谥文忠。学识渊博,喜奖励后进。与父苏洵、弟苏辙合称"三苏"。其文纵横恣肆,为"唐宋八大家"之一。其诗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"苏黄"。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并称"苏辛"。又工书画。有《东坡七集》,《东坡易传》,《东坡乐府》等。
赏析和解读
1. 自然意境描绘:
诗人以淡雅的笔触描绘了穿过林间,听到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。这一描写带有宁静、闲适的氛围,为诗歌的主题奠定了基调。
"竹杖芒鞋轻胜马"表达了诗人行走的轻松和自在,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。
2. 豁达心态:
"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"表达了诗人豁达的心态,对于人生的起伏和世事的变幻,都能淡然处之。
通过描绘穿越雨雾的情境,表达了对于人生风风雨雨的淡泊态度,随遇而安,任凭烟雨漫洒。
3. 四季变幻:
"料峭春风吹酒醒"描绘了春天的清冷,以及微风拂面的感觉。这里的"春风"可能象征新的开始,吹醒人们的心灵。
"山头斜照却相迎"则表达了夕阳的光辉斜照在山头,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,也让人感受到光明和希望。
4. 人生沉思:
"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"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回顾,对于生命中曲折离合的思考。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,都不影响诗人内心的宁静和从容。
总体来说,这首诗以淡泊、豁达的心态,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生沉思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的豁达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。
评论区